自無抗奶風波之后,殺菌乳與滅菌乳之殘、還原奶與早產奶之辯、奶粉功效之憂再度登場,關于乳制品安全與營養的話題似乎沒有休止符。
隨著原有軍團的壯大、地方勢力的崛起和進入者的增多,這個諸侯爭霸、群雄競起的朝陽產業似乎亂成了一鍋粥。在眾多廠商的概念營銷、不同專家的現身說法和各路媒體的推波助瀾中,牛奶消費者的相關知識日益豐富,但似乎又越來越無所適從。
牛奶營養價值排行榜空投“炸彈”
今年10月14日,一家專業媒體(《健康報》)發布的一份牛奶營養價值排行榜聲稱,“鮮奶是金,酸奶是銀,奶粉是銅,常溫奶是鐵”。
作者杜群軍在文中指出,鮮牛奶中含有各種生物活性物質(有人稱之為“命脈素”),其含量雖少作用卻大,不過它們都十分怕熱。科學家巴斯德通過大量科學實驗證明,如果加工時溫度超過85℃,牛奶中的營養物質就會被大量破壞,因此人們將低于85℃的牛奶消毒法稱為巴氏滅菌法,并將其視為牛奶最科學的加工工藝,采用巴氏滅菌法生產的鮮奶營養價值和原奶基本相同。而常溫奶(即超高溫滅菌奶)采用130~150℃超高溫滅菌后灌裝,不僅會破壞鮮奶中全部生物活性物質和大部分維生素,還會形成不易被人吸收的絡合物。常溫奶曾在一些國家流行過,但目前發達國家已禁止采用超高溫工藝加工牛奶。如果按包裝來評價牛奶的營養價值,則屋型紙盒鮮奶100分,玻璃瓶和塑料袋裝鮮奶90分,用原奶發酵的酸奶80分,強化型奶粉60分,用奶粉發酵的酸奶50分,常溫奶40分。
杜群軍解釋說,酸奶比常溫奶打分高,是因為它不含抗生素,并含有益的乳酸菌;奶粉比常溫奶打分高,是因為奶粉中添加了多種維生素和鈣、鐵、鋅等礦物質,洋奶粉之所以價格昂貴,賣的主要是品牌。而常溫奶之所以在國內流行是廣告煽動非理性消費所致,方便、草原概念、生產日期近、味道香濃一般是其四大賣點。
此文一出,無疑給了伊利、蒙牛等常溫奶大戶及其包裝供應商瑞典利樂公司當頭一棒,而跨國巨頭雀巢和國產奶粉狀元三鹿也感覺“很受傷”。
但杜群軍并非棒擊常溫奶、還原奶的第一人。
從事乳品工作幾十年的上海奶協副秘書長顧佳升曾直稱常溫奶為“奶渣”,但他同時也強調要正確看待常溫奶和還原奶,“它們與鮮奶相比是奶渣,但與各種飲料相比,營養價值最高,無品能出其右。”上海奶協秘書長陳新則建議其“錯位競爭”,即和各種飲料競爭,產品的目的不是營養而是消暑休閑,如此也能創造輝煌和利潤,就像伊利、蒙牛等企業,用奶粉做的冰激淋和冰點一年也能賣10多個億。
乳品協會“全面反攻”
“這種比較方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如是說。
對于杜群軍扔出的這枚“重磅炸彈”,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發起了全面反攻,為殺菌乳、還原奶、奶粉“撥亂反正”。12月2日,乳品協會在京主持召開了“乳品技術專家研討會,”宋昆岡現身說法,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郝煜、北京中乳精華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渝、雀巢(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金泰煥等專家學者和企業相關人士也到會現場助陣。
陳渝認為,按照現行國家標準,殺菌乳和滅菌乳在乳蛋白、乳脂肪、非脂乳固體、碳水化合物等方面采用同一標準,因此兩者在營養上沒有實質性差別。
“超高溫瞬時滅菌、無菌灌裝技術是20世紀世界乳制品加工領域的重大技術進步,巴氏殺菌和超高溫滅菌都是當今世界上成熟且廣泛應用的液體乳制品加工方式。有充分數據表明,滅菌乳和殺菌乳一樣都是推動我國液體乳發展的主要力量,厚此薄彼不利中國乳業健康發展。”乳制品協會在發給媒體的新聞通稿中一再強調。據其介紹,目前殺菌乳主要在中國大城市消費,而依托無菌灌裝技術的滅菌乳則開拓了廣闊的空間,促使乳品消費從奶粉向液體乳轉換,2002年我國滅菌乳總量已經占到了液體乳的半壁江山。世界前十大包裝液體乳市場中,巴西、西班牙、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滅菌乳總量超過了殺菌乳。
對于“奶粉是銅”的說法,雀巢(中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金泰煥借會聲明,奶粉的新鮮度和質量并不取決于最終加工成品的形態是液態乳還是乳粉。而乳品協會在新聞通稿中則聲明,“乳粉優點獨特用途廣泛前景不可限量,惡意貶低乳粉將誤導消費”。
早產奶與還原奶之惑
在“乳品技術專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的矛頭并不僅僅指向惹出“禍端”的牛奶營養價值“金銀銅鐵論”,也在致力于為聲名狼藉的早產奶和還原奶“恢復名譽”。
“一些媒體將生產日期拖后這種屬正常的日期標注方法視為不正常,主要是不了解這種產品的特性。”郝煜表示,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所有預包裝食品都必須標示生產日期,但對于各種不同的乳制品如巴氏殺菌乳、滅菌乳、酸牛乳、煉乳如何標注生產日期,業內確實有不同的看法。
據他介紹,即將發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采用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對生產日期給出的定義:食品成為最終產品的日期。而巴氏殺菌奶、滅菌奶、酸牛乳、煉乳的生產日期包括了冷卻降溫時間、發酵型酸牛乳后發酵時間和產品檢驗時間。“這些時間到底有多長,應由企業實事求是自行確定。”
對于此前被中國奶業協會有關專家揭開的“還原奶真相”和難產的“鮮奶標識”,郝煜表示,用生鮮乳生產的酸奶、滅菌奶,與還原奶生產的酸奶、滅菌奶相比,其乳蛋白質、乳脂肪、非脂乳固體的含量基本一致。但是其中的維生素有沒有差異,差異多少,目前國內沒有任何單位作過對比試驗,提不出數據,因此不能隨意就下結論說是還原乳的產品就比生鮮乳產品的營養價值低。他透露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委托相關科研單位著手做對比實驗,不日將向公眾公布可靠數據。
但國家乳制品標準同時要求,還原奶產品標簽上必須予以注明。對此與會專家的觀點是,“關于復原乳的標識并非從營養價值上來考慮的,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眼下復原乳的標識執行的很不理想,許多企業制作的標簽不符合國家標準,今后應該加大監管力度。”他們不否認有的企業違規使用部分復原乳生產純牛乳,但量是多少,比例有多大沒法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復原乳生產液體乳的做法‘十分普遍’、‘有近半’顯然是夸大其辭。”
口水戰加劇專家論道利益說話
“牛奶營養價值排行榜”的出爐讓杜群軍近來的日子有點煩。
“11月19日有位自稱‘中國乳品工業協會’的人打電話,說我外行,不懂乳品,胡說八道,讓本人登報道歉,并要起訴我,還說這個‘排行榜’會搞垮中國乳品加工業(杜群軍注:設備業,非指乳品廠,或可能也包括)!”杜群軍告訴本報記者,電話里對方不容自己說話,他知道這一定是因把常溫奶排名靠后“惹的禍”,而根源在于“排行榜”不僅觸犯了常溫奶大戶的利益,更得罪了某包裝巨頭,而他們和乳品協會有著密切的利益關系。
雖然自稱“乳業兩齡童”,但杜群軍并不認為自己是個純“外行”,談到牛奶本質與人體健康問題,自己至少是“二流內行”而非“三流內行”。他1990年開始從事免疫活性物質的研究,后來在沈陽藥科大學攻讀微生物學和生化制藥專業的碩士學位,曾獲國家專利六項并承擔某項國家新藥基金課題研究。2001年底退役不久應聘進入沈陽輝山乳業,12月底進入蒙牛沈陽分公司,2003年4月進入蒙牛乳業研發部并于5月離開。
“本著對中國人民健康、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中國奶業健康發展負責的目的,本人提筆致信給你們,中國廣大奶民作‘旁聽’,也許會惹更大的禍。”隨即杜群軍給本報發來了洋洋2萬言的《致中國乳品工業協會的公開信》,從常溫奶之熱、奶業之迷霧談起,從科學解釋、科學實驗、科學理論、科學態度等多種角度分析,論證鮮奶是萬食之王、命脈素乃王中王、超高溫“閹割”鮮奶“命脈”、細菌死亡蛋白必變性、乳業發展需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等觀點。
“這是常溫派和鮮奶派的又一場口水戰!也可以看作是乳品協會和奶業協會、資源型企業和城市型企業之間的利益爭奪戰。鮮奶派認為是告訴消費者真相,常溫派則指責其炒作概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乳品協會多為常溫派,奶業協會人士多為鮮奶派,而在其背后,草原奶系伊利和蒙牛主要靠常溫奶、雪糕打天下,而鮮奶、酸奶一直是光明、三元等城市奶系的制勝王牌。據悉,在乳品協會召開“技術研討會”之前,今年中國奶協、廣州奶協、上海奶協已經三次召開“鮮奶論壇”,討論奶業如何走向健康之路。
對于兩派無休無止的口水戰消費者如何作想?家住北京玉海園小區的唐女士表示,自己舉家喝鮮奶是SARS期間形成的習慣,不過為圖省事大多買的是枕裝常溫奶,但以后還是準備買純鮮奶,“我們喝奶是沖著營養,為了提高免疫力,可不是沖著什么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有著近10年牛奶消費習慣的首都某高校秦教授表示,與隱瞞欺騙消費者相比,他寧愿忍受概念炒作,“畢竟真理越辯越明,知道的越多,自己判斷的正確性越高。”
也許爸爸媽媽們也糊涂了,寶寶到底應該是什么乳制品,至于這個無休無止的辯論,我們無需作出評價,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讓寶寶吃什么。
|